砀山县王楼初中 刘 锋
2017年10月初笔者参加了由合肥师范学院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 安徽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初中美术)为期10天的短期培训班。在此期间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和提高。而且也帮助我解决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自己怎么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这次参训“国培计划”谈谈给予我的几点启示。
《禅宗传灯录》里有一个相当出名的公案,即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到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今得个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谓参悟这时的未知阶段,我在2001年中等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3年后感觉工作没有突破,于是就自费进修,毕业后又回到学校教书,由于晋级阶梯的“目标——动力”导向与参与教师主体身份的缺失,评优等方面依靠硬性指标,美术不参加升学考试,师生的不重视,等各种原因使得我对待自身工作发展意识淡漠,并且上课敷衍了事,不愿意或被动地参加各种在职培训。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亲见知识,亦即在参悟过程中至观切入,这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尹少淳教授对《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王大根教授的《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候令老师对《中学美术学习方式研究》以及顾平教授的《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学论文写作方法》等都是站在教育教学“金字塔”塔尖上来给我们讲解最新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和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余洋教授对 “美术教师职业规划及自我发展研究”的发散为我们实现个性化了的写照,成为在新的认识、新的观念作用下的至新、至拙、至奇、至美、至妙的自我表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时方得圆融浑化,一片天然,亦既无挂无碍的绝对自由境界是最终自主权的获得,是舍筏登岸,思与境谐,最后的圆满自得。 《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深刻的体验是悟性产生的基础。特别是听了余洋教授《美术教师职业规划及自我发展研究》的讲座使我明确了:第一,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需要有鸿鹄之志,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学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第二,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及时指点,耐心帮助。第三:学会合作。例如在八年级15册教材《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的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大的模型作业。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以有效开挖。第四:学会学习。其内涵:学会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五:学会研究。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教师通过对学情和教材的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13册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这节课中把“生动的小泥人”改为“生动的形象”这样学生的创作对象由单一的人扩展为人、动物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读书、多体验、不断地发现,不断地飞跃,不断地升华,把美术教育不断地推进向前发展。也正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使“国培”所学内容不流于理论化,而是更具实践的指导意义。